当前位置: 主页 > 学院新闻 > 学生工作
新世纪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我们已经跨入21世纪。新世纪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再次强调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并将它作为跨入新世纪的重要任务。要实现这一重要任务,在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应以德育为核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眼于提高育人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 
   
学校一切工作是为了育人,而育人的重点是育魂,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应如何定位、如何发挥育人的效应,这是一个值得德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德育的地位与作用涉及到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人才健康成长的大问题,历来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和党与政府的重视,党的三代领导人对这一问题都曾有过重要的论述。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针对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健康的现象,向全国学生发出三好的号召,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957年针对学校出现减弱思想政治工作的偏向,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强调“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在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引导下,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学校讲德育、社会讲公德、升学讲操行,学生的成绩册上有专栏的操行评语,应该说,教育方针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基本落实的。后来,由于十年教育的断层,导致人才严重缺乏,而国家又急需大批人才,应试教育便盛行起来。学校重点培养尖子学生,强调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操行评语也是千人一面,流于形式,使德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从而形成学校德育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无法到位的现象。针对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倾向,邓小平同志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提出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仍然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5年,邓小平同志结合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要求学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全面要求,是确立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为现阶段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提供了具体标准。 
   2000年2月1,江泽民同志就教育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指出:“ 
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在这里,江泽民同志以最重要灵魂更要重视这些份量很重的措词表明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和核心作用。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对德育地位与作用的论述,继承、丰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们党在领导教育事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育理论,是指导学校教育改革与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同时又是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因而,在德育工作中要弘扬中华民族之魂,让学生懂得爱国是做人的基本理念,而爱国的具体表现就是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安全,对民族、对祖国的高度负责,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与此同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下,做人应该讲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坚持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以充分体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本质属性。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做人的根本、素质教育的灵魂,构成我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凝聚力、感召力是实实在在的,它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注入新的核心内容,能为广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成为学生应该具有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就是要在德育工作中广泛而深入持久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即抓住素质教育的灵魂,发挥德育对人才培养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因此,德育的核心就是灵魂,它必然成为衡量学校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志。 
   
二、把德、智、体、美等诸育融于一体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体现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深刻内涵,同时,素质教育重视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正常发挥,使学生个性特长能得到充分的正常发展。素质教育要注重融会贯通,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融化到德智体美各个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也就是说,各级各类的教育都有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所有学校都有责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努力使各方面教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之间也要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整体推进,不断为学生创建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是紧密联系的,要渗透在诸育的各科教学之中,体现德育与诸育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德育的渗透要有针对性,从各门学科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将德育内容和要求自然和谐地融于学科的教学之中,而不是脱离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另搞一套。具体而言,德育主渠道的两课要不同于专业课的德育渗透,而专业课的德育渗透又不同于音、美、体等各门学科的渗透。 
   
德育主渠道的两课教学,要深入挖掘素质教育的内涵,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还要把德育教材中关于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法纪教育等的教育因素提炼出来,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结合不能停留在课堂教学的层面上,因为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解决学生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问题。尽管在传授理论知识中也有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性教育,在渗透中体现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然而,这种德性教育仍然不是全面、系统的,渗透也会因教师素质高低时有时无。而德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能力,还要解决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因此德育工作不但要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行之以恒,从而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升华为优良的思想品德。两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宣传、学习邓小平理论,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近几年来,经过两课教师的努力,积累不少成功的教学经验,但尚存在有偏离德育要求的情况。诸如,两课教师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教学对象的针对性;把着重育人的两课作为应考课程对待,偏离了育人的本色。两课应回归德育,重在育德;两课的主渠道不仅要加强,而且还要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拓宽,深入到学生社团、网络、校园文化、心理健康辅导、社会实践等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体验,感受社会实际,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自我陶冶、自我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性。实践是德育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和唯一评价标准。学校德育的改革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在知行统一中考核评价学生的德行,评定德育学分,任何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考核都不是完整的德育评价。 
   
三、培养学生参与德育的主体精神 
   
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的德育,它不仅仅是解决学生德性的认知问题,而且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自觉探索,教育者因势利导,使学生学会关心,负有责任感、义务感,具有自信心、创新思维以及公平、效率、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主体——发展性德育不同于美国学者科尔伯格提出的认知——发展性德育模式,它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突破口,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以前瞻性研究的视角对德育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未来的德育主体是学生参与德育全过程,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主体。 
   
德育主体精神一般是指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德育过程所发挥的主观能动精神。他们通过两课的主渠道与拓展的德育实践环节,在德育工作者的指导下接受德性教育,逐步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而其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则是通过社会思想政治道德个体化实现的。因此,德育过程本质上是德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学生个体思想政治品德主观选择与直接体验的过程。在这里,德育过程的组织与实施固然离不开德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但德育价值的实现完全取决于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和主体参与德育过程的行为选择。 
   
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就要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行为。德育工作只有全方位全过程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育人水平,增强实效性,完整地实现德育的价值。 
   
四、加快德育工作者角色的转换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德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德育工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力量,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和教学的实践中,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德育工作者自身是否具备这些素质?在学生面前应该展现怎样的自我形象?这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新的世纪,知识更新和信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往往比德育工作者掌握的信息量更大,涉及面更宽。德育工作者面对众多的学生和频繁的信息,只能是信息的平等分享者,而不可能是信息的独占者。因此,他们的角色定位只能是解释信息的权威、意见领袖和学生的领路人。与之而来的师生关系也不再产生师道尊严的隔阂,而是平等、民主、互敬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不会削弱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恰恰相反,对德育工作者思想品德的感染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德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加快角色的转换,以适应学校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需求。 
   
德育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要从自身做起,由传统教育的传道、解惑、授业转换成学生提高思想政治品德的引路人、示范人、参与人。德育的重要职能是育德,是教学生做人。面对信息的海洋,德育工作者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应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辨别信息的真伪、美丑;培养掌握、获取、分拣、判断、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既不被信息海洋所淹没,又不被信息垃圾所污染。德育工作者要成为学生的示范人,应以自身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在联系社会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思想品德的逐步完善;德育工作者要成为学生主体行为的参与人,应在德育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选择适应社会的自主行为,在学生参与德育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人生的真缔、宇宙的奥秘,在适应社会竞争与合作的人际关系中引导学生自主、自新、自强,求得事业的成功。 
   
德育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还要在队伍的体制与管理中得到落实。德育工作的育人功能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体现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整合效益上。因此,有条件的两课教师政工干部都应逐步实现一身兼两职的角色转换。为了实现育人的宗旨,两课教师应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要深入学生,兼做政工干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以提高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样,政工干部也要迅速提高理论素养,兼任两课教学,他们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提高两课教学的育人效果。这种一身兼两职的角色转换,是两课教师和政工干部优势整合的理想组合。为此,学校可从德育队伍建设的体制上作出规定:组织一部分两课教师结合研究深入探讨两课的重大理论问题,以提高两课的理论说服力和战斗力;大部分教师则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分期分批的实行角色轮换;新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和政工干部,应迅速实现角色转换。而且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必定能提高两课的教育效果,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这种角色转换不仅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而且能把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005-2024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Gzmodern.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粤ICP备14007856号-9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珠吉路660号

邮编:510663 

主任电话:13794394273  梁主任